本報記者 蔣慎敏 吳崇遠 文/攝 梁津銘/製圖
  大家都知道,葫蘆娃有七兄弟,雖說大娃、二娃這樣的名字有點不講究,但已足可辨別。
  可你知道嗎?杭州城西沿著五常港河,有五座公路橋,名字卻都叫做“五常港橋”。是巧合還是故意?“五橋一名”的尷尬,不僅讓附近居民在介紹住處時犯難,還常讓過路的車主和導航傻了眼,往往開錯一座橋,就和目的地南轅北轍。
  是誰給它們取了一樣的名字?這樣的窘境,有沒有解決的辦法?
  五座“五常港橋”
  讓過路市民傷透了腦筋
  五常港河貫通城西南北,和杭城兩大水系相連。南面和沿山河交匯,向北流過西溪濕地,一直到與餘杭塘河相連,長度足有7、8公里。
  說起來,家住城西的蘇爺爺對這條河也是熟悉的,可最近他犯了嘀咕:因為他搞不清,這條河上究竟有幾座“五常港橋”。
  “三年前,我騎車經過天目山路五常大道口,就看到一座橋上刻著‘五常港橋’四個大字,當時印象很深刻。可去年10月份,我騎車經過西溪濕地,發現在文二西路上跨五常港的那座橋也叫這個名。”當時蘇爺爺納了悶,這橋還能搬家的呀?
  這還沒完,最近蘇爺爺騎車經過文一西路時,也看到一座橋,上面還是刻著“五常港橋”,這回老爺子徹底無語了。
  於是他專門騎自行車北上找了找,這回更無語了:因為他在雙龍路和餘杭塘路延伸段上又各找到一座“五常港橋”。
  “我覺得應該是政府部門在命名的時候沒註意吧,那麼多重名的橋,你讓老百姓怎麼找?”蘇爺爺的煩惱其實附近居民早就在頭疼了。
  住在附近的陳先生說,上個月他和朋友相約在“繞城高速前面的五常港橋”上等著。可不料陳先生說的是文二西路上的五常港橋,但朋友卻走到了天目山路上。
  “本來依著河名取橋名,是為了讓大家記起來方便,這也不能一條河上的橋都取一個名字,這不就亂套了嗎?”
  五座橋建設時間不一
  為何同名
  記者出發前,特意用車上導航和手機導航都試了試,發現一搜“五常港橋”,五座橋的信息都會雜糅在一起跳出來,如果沒有去過那裡,完全就不能分辨正確的路徑。
  還是靠了蘇爺爺的“導航”,記者從天目山路一路向北,“摸到”了這五座五常港橋(見圖):
  第一座,位於天目山路上,靠近天目山路五常大道交叉口。由天目山路去向小和山與五常大道高速口的市民,對這座橋肯定不會太陌生。
  這座雙向八車道寬的公路橋,長度四五十米,在兩邊的人行道上,能夠看到兩頭護欄的正中間,刻著四個大字:五常港橋。
  第二座,在文二西路仿溪路附近,大約50多米長。刻著橋名的石碑位於橋的西頭,並不醒目。
  第三座,位於文一西路上。這座大約60多米長、20多米寬的公路橋,橋身護欄中央,用醒目的紅色寫著“五常港橋”四個大字。
  再往北,走到雙龍路崇義路口附近,便能看到第四座五常港橋,也有七八十米長。
  而在第四座五常港橋北面,僅300多米的距離,尚未完全建成的餘杭塘路延伸段上,那座橫跨五常港河的公路橋,還是叫五常港橋,大約也有近百米長。
  記者算了算,撇開西溪濕地不算,五常港河上,除了一座楊家埭橋,就剩下這麼五座橋,通通叫做“五常港橋”。
  這5座橋分別在何時建設完成,已不可考,在記者的現場探訪中,第四、第五座橋看起來似乎建成時間不足一年,而文二西路上的那座已經使用了十來年。
  五座橋建設時間不一,為何都叫了同一個名字?
  五橋中僅有一座
  擁有“身份證”
  這“五橋一名”的節奏,到底是有意而為,還是無心巧合?
  昨天下午,記者聯繫了杭州西湖區地名辦的工作人員。
  “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,目前只找到文一西路上這座橫跨五常港的公路橋在2005年通過了命名審批,其他幾座橋名暫時沒有查閱到名字,我們需要進行查看核實。”
  換言之,第三座五常港橋才是正主兒,而其他四位兄弟橋,按理都應該換個名字,以示區別了。
  記者瞭解到,其實,橋梁的命名工作並非是像取自家孩子名字那麼簡單。
  新建的橋梁應該按照“誰建設、誰申報”的原則,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命名方案,申報給地名管理部門。
  而這個名字,還得經過市地名管理部門審核,經專家咨詢和社會公示後,由市地名管理部門報市人民政府審批,這才算正式定下。
  “可能是建造單位圖方便臨時取的名字,沒有經過申報與正式命名。”西湖區地名辦的工作人告訴記者,這可能是建造單位偷懶取名所導致的巧合,且多數不是經過正式審批所定下的名字。
  對於五橋一名的尷尬,西湖區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表示,將在這兩天分別前往五座五常港橋,進行現場核查。
  (原標題:杭州城西,為啥會有5座“五常港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sy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