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 張淑娟一直在為一個夢想而努力:創辦一所殘疾人學校,讓所有的殘疾人遠離歧視,獲得真正的尊重。
  1966年,張淑娟出生在浦江縣新嶺腳村,家境貧寒的她因為兒時的一場大病患上了小兒麻痹症。生活的重擔讓年幼的她很早就明白,人生無論如何艱難都要依靠自己行走。
  在這樣的行走中,張淑娟記住了所有曾經幫助過她的人,記得人生道路中的每一份溫暖:
  小學畢業時,是老師的一次次上門動員,讓原本打算讓她輟學的父母改變了主意;高中畢業找工作,在她被一次次拒絕,對人生感到絕望時,是浦江花邊廠將她優先錄取,並破格轉正;當企業轉制,張淑娟下崗創業時,同樣也是下崗的姐妹們拿出三百元給她當作創業資金;縣裡的殘聯為她安排了優惠的貼息貸款,銀行為她解決了貸款,上海、杭州、蘇州的大公司信任地將訂單交到她手裡。
  作為殘疾人,張淑娟的成長歷程離不開社會各界溫暖的關懷。
  今天的張淑娟,已經創辦起了自己的企業——浙江浦江興通工藝品有限公司,產品銷售遍及歐美、日韓和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。隨著企業的發展,張淑娟也成為了市縣的政協委員、人大代表、自強明星、全國殘運會的火炬手……張淑娟覺得,所有的這些人都是她的恩人,讓她感到溫暖。她希望也能夠向社會傳遞溫暖,用溫暖回報溫暖。
  她的企業讓兩百多位殘疾人直接或間接實現了就業。她建起了浙江省殘疾人扶貧基地,在企業的一百五十多個聯營加工點中優先讓殘疾人家庭加入,向他們發放的加工費總計達到了一千多萬元。這些加工點對應的248名殘疾人通過張淑娟安排的來料加工,擺脫了單純的救助,走上了創業自強致富的道路。
  而尤為難得的,是安置了這麼多殘疾人就業的張淑娟,並不願意讓自己的企業成為民政福利企業。她說:“我也是殘疾人,我不願意從對殘疾人的幫助中賺取利潤;同時,我也要向社會證明,殘疾人也一樣能夠和健全人在同等的條件下一起競爭,為殘疾人贏得尊嚴。”
  現在,張淑娟最大的理想,就是能夠創辦一所殘疾人學校,讓殘疾人從孩提的求學時代開始,就能夠不被人“指指點點”,能夠遠離歧視,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尊嚴和尊重。 本報記者 薛建國
  (原標題:張淑娟:用“拐杖”傳遞溫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sy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